母職中找回自己
小三最近進入學步期,也逐漸開始準備牙牙學語。小女兒的出生,對於有著兩個大孩子的我,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感受。嫩嬰的可愛,常常讓我回想起兩個大孩子一歲、兩歲時,也曾經被我這樣抱在懷裡哄著,但心境上卻有很大的差異。
我雖然不是婦產科醫師,但是自己當過母親就會知道,剛開始當媽媽的時候,總是想要用盡全力給孩子最好的。想要做一個「好母親」的念頭,讓許多媽媽很容易兢兢業業去看待自己的母職,深怕一點點沒有做好,就影響了孩子的身心,甚至影響了孩子的未來。
很多媽媽即使疲憊不堪,仍然堅持要全母乳,夜裡擠奶、上班擠奶,要不要辭職自己照顧?要找保母要怎麼找?副食品菜單要怎麼調配?成長曲線有沒有穩定發展?......我們的步伐小心翼翼,只希望讓孩子能夠獲得更好的照顧。
但越是小心翼翼,就越容易患得患失。
許多媽媽會不自覺把孩子的成長,變成自己的責任,這種情況下,也很容易無意間把社會對孩子的各種評比,當作自己的業績。令人嘆息的是,不僅母親們容易用高標準要求自己,我們的社會也常常用外在的標準,來評價一個母親。於是,從幼兒時期的成長曲線,食量作息,乃至大一點之後的成績,和出社會後的成就,彷彿都變成檢視母親是否盡責的標準。
要滿足每一個自我期待與社會期待,母親們一肩扛起的,是多麼大的疲倦、多麼大的壓力呢?
這也是我在生下小女兒之後,心態上最明顯的突破——用一顆輕鬆、愉快的心,去享受作為母親的這個身份。
第三胎從懷孕到生產,我都慢慢學習,怎麼把「自己」拿回來。這個找回自己的歷程,並不是成為一個不負責任的母親,而是從「過度努力的母親」這個角色中,重新取得自我與母職之間的平衡。
我除了是孩子的母親,我也是一個有夢想的女人;我有拓展中的事業,我有屬於自己的人生。有些育兒相關的事情,我開始學會放鬆,盡力做到自己能做的,並且專注在每一個可以陪伴孩子的時間。那些真的難以負荷的部分,那些過度苛求自我的部分,一旦覺察到了,我就練習「放手」。
我可以牽孩子練習走路,但無法確保她不會跌倒。
我可以為孩子準備適合的食物,但無法確保她每餐胃口都好。
我可以陪著孩子複習課業,但無法保證他的成績與排名。
我可以陪著孩子探索自己,但無法為他選擇生命的道路。
享受當下,但不去期望未來;盡力而為,但不去要求成果。
如此一來,我們就不容易被那些,社會所謂的「好媽媽」形象給綁架,更不容易把孩子當作實踐我們理想的工具。
這幾年來,看到新聞報導上,許多年輕的學子,為了滿足家長的期待,選擇了自己不喜歡的科系,輕則休學、退學,重則選擇輕生。許多悲傷的故事,都是一環扣著一環而來,從母親的自我期許,從社會的外在標準,從各種各樣的競爭與比較......我們一方面扼殺了自己夢想,同時也扼殺了孩子對未來的想像。
我自己親身走過一遭,更能夠理解,在母職中找回自己的不容易。但也因為理解,所以更希望能把這份心情傳遞給,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。
做妳能做的吧!希望我們能夠從外在的標準中解放自己,好好享受身為母親這件事,陪伴孩子找到屬於他的人生。